面對歷史,能不能放下政黨偏見?
我認為,中正紀念堂的轉型迫切且必要。台灣已經是一個成熟的民主社會,實在不該再因為習以為常,而繼續容忍威權崇拜了。只有破除威權崇拜,從今以後,每一位前總統都不用挪抬,我們才可能真正客觀地去評價歷史。
今天,文化部部長 鄭麗君宣佈,基於「面對歷史、正視傷痛、尊重人權」,文化部已邀請專家與學者,成立「中正紀念堂轉型推動諮詢小組」,未來會針對為何轉型、轉型後用途、城市規劃等層面,協助文化部推動社會討論,包括中正紀念堂名稱等、儀隊、展示內容、雕像是否移除等「都可討論」。目標在半年內提出《國立中正紀念堂管理處組織法》修正草案,以回應社會期待。
現在中正紀念堂有一面「自由廣場」牌樓題字,每次我聽到年輕朋友非常習慣的稱呼自由廣場,就會想起我在念大學時,它還叫作「大中至正」。我記得當時,為了把大中至正卸下,掛上自由廣場四個字,也引起國民黨非常激烈的反對。甚至,當時的台北市政府還在周遭架護欄,不讓機具進入拆卸。
中正紀念堂是在黨國時代,為了紀念「威權領袖」而蓋,本身就是高度意識形態的產物。甚至首度政黨輪替的陳水扁總統就任時,都還要依總統府過去慣例,帶著所有閣員到中正紀念堂蔣介石銅像前參拜。
雖然後來歷經教育部、文化部管理,內容陳設新增了許多藝文規劃,但至今,裡面還是保留許多威權領袖崇拜的意象,這在其他民主國家幾乎是不可能的景象。
故人的功與過,或許從不同的角度可以有不同的詮釋。
但我認為,生活在一個民主國家,不管一個人過去做過什麼事情再值得被紀念,我們都不必要在國家管理的機構中,稱呼他是「人類的救星,世界的偉人,自由的燈塔,民族的長城」。
這種每天在紀念館公開給所有國內外旅客的威權崇拜,真的該過去了!
這一次,能不能讓我們放下政黨偏見?打開心胸,面對過去,面對歷史。
(照片來源:自由時報)